是正订正校正书记书本本指原意消息斟酌二字指一个字有两个形体两
是正:订正,校正。书记:书本。
本指:原意。
消息:斟酌。
二字:指一个字有两个形体,两种写法。
雚(ɡuàn):水鸟名。
獦(liè):指打猎、捕捉禽兽。
竉(lǒnɡ):孔,洞。
蚩(chī)薄:讥嘲鄙薄。蚩,通“嗤”,嘲笑,讥笑。
微相影响:稍微近似。
尺牍:信札,书信。
世上那些研究文字学的学者,不明白古今字体的演变规则,必定依据小篆的形体来校正现在的文字;只是,《尔雅》、《三苍》、《说文解字》等书,哪能尽得苍颉所造字体的本意呢?这些字书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相互之间有同有异。西晋以前的字书,怎么能够全部加以否定呢?只要它们体例完备自成系统而不是任由人随意发挥就可以了。考订校对文字的对错,尤其需要仔细斟酌。像“仲尼居”,三个字中,就有两个字不合正体。《三苍》中的“尼”字旁边多了个“丘”字,《说文解字》中的“尼”是在“尸”字下面加“几”字:像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够盲目依从呢?古时候不存在一个字有两种形体这种情况,同时有很多假借的现象,把“中”字假借成“仲”字,把“说”字假借成“悦”字,把“召”字假借称“邵”字,把“閒”字假借成“闲”字:像这种情况的字,也不用更改。自然也有讹误错谬的文字,这些错误形成了鄙陋的习俗,如把“乱”字的偏旁写成“舌”,“揖”字下面没有“耳”字,将“鼋”字、“鼍”字写成“龟”字旁,将“奮”字和“奪”字写成“雚”字旁,在“席”字中加“带”字,在“恶”字上面安“西”字,在“鼓”外部加“皮”字,“鑿”字的顶部写成“毁”字,将“离”字配上“禹”字,“壑”字居然加了“豁”字,“巫”字和“经”字的部首相混,“皋”字写成“泽”字的半边,“猎”字变成了“獦”字,“寵”字变成“竉”字,“业”字的左边加了“片”字,“灵”字的底下添了个“器”字,“率”字本就有读成“律”的时候,非得改成别的字;“单”字本来就有“善”这个读音,往往被分析成别的读音:像这样的情况,不能不修改。我过去初读《说文解字》的时候,很鄙薄这些通行的俗字,按照正体写则怕别人不认识,顺从时俗写那么自己心里又厌恶写错字,不用这些字又没法下笔。随着见识日渐广博,才懂得适时变通,纠正以前用字时的过分拘泥,打算取二者中间。要是撰写文章,就选择稍微近似的字来用,要是写官府公文,以及与别人来往的书信,就不违背通行的用字习惯了。
案:弥亙字从二间舟,《诗》云“亙之秬秠”是也。今之隶书,转“舟”为“日”;而何法盛《中兴书》乃以“舟”在“二”间为舟“航”字,谬也。《春秋说》以“人十四心”为“德”,《诗说》以“二在天下”为“酉”,《汉书》以“货泉”为“白水真人”,《新论》以“金昆”为“银”,《国志》以“天上有口”为“吴”,《晋书》以“黄头小人”为“恭”,《宋书》以“召刀”为“邵”,《参同契》以“人负告”为“造”:如此之例,盖数术谬语,假借依附,杂以戏笑耳。如犹转“贡”字为“项”,以“叱”为“匕”,安可用此定文字音读乎?潘、陆诸子《离合诗》《赋》、《栻卜》、《破字经》,及鲍照《谜字》,皆取会流俗,不足以形声论之也。
亙(ɡèn):假借为“亘”字。
秬(jù)秠(pī):秬是黑黍的大名,秠是黑黍中一稃二米者。
- 释丘第十《释丘》也属于地理学范畴主要解释自然形成的高地的名称[图]
- 对人才的考察应当这样的审慎不详察则选才任官就会没有秩序各种政[图]
- 孔子说“跟随我在陈、蔡两国间受困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这里了”[图]
- 要说起正月的来历还要从初月说起每逢江山易主新朝天子总要破旧制[图]
- 四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图]
- 驿站的人见胡衙内行凶打人就赶紧到县衙报告知县这知县便是有名的[图]
- 夏商周是为后人盛称的朝代这三代始祖的母亲全是不夫而孕夏禹的母[图]
- 古时候人们对言行着装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魏晋时期在别人面前脱帽[图]
- 挶(jū)耳病?(miè)眼眶红肿鼽(qiú)、窒都指鼻道堵[图]
- 正文二、服饰形式长冠又叫斋冠高寸广寸用竹皮编成内框外面罩有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