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启继禹位父子、兄弟相传的王位继承制终于固定下来夏朝建立标志
自启继禹位,父子、兄弟相传的王位继承制终于固定下来。夏朝建立标志了中国“家天下”的首创,也是中国历代兴治盛衰乱亡的一系列链条之第一环。它具有立国创制的作用,即首建王朝、首行世袭,同时也开了历代篡夺政权的先例。古书把夏启继承父位,当作由“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始。
西周封邦建国
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个敏感的话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关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形式,可以笼统地概括为两种:封邦建国和郡县制度。中国历史上采取封邦建国朝代很多,比如周代、西汉、西晋、明代等朝代,都采用过这种方式。把亲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本家族的统治;但是这种制度所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分封制度所带来的恶果。
这种分封制度,最早,就是由周朝大规模开始实行的。
灭商以后,周从一个西部小邦变成了一个大国。为了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有效地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周初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就是把周王的子弟、亲戚、功臣以及古代先王圣贤的后代,分配到一定的地区,分别授给他们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建立封国。这些封国就是诸侯,诸侯受封时,要举行册封仪式,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布册命,宣布封疆范围、土地的数量。并把该地区的人民一起赐给受封者,同时还给受封者官属、奴隶、礼器和仪仗等。诸侯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建立政权机构,设置军队和监狱,但规模大小和地位都有一定的限制。诸侯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如定期朝见,缴纳贡赋,征调军队随周王出征,王室重大祭祀活动,诸侯要前往助祭等等。
周朝初期,经过了周武王和周公两次大的分封。武王灭商后,就开始分封,武王所封有下列国家: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尧的后代于蓟,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师尚父于齐,周公于鲁,召公于燕,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同时封商纣的儿子武庚于殷。这些人都是先贤圣人的后代或是周的功臣、子弟以及殷商的后代。在东征平叛胜利之际,周公为加强对殷朝旧地的控制,乃另建一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统治东部的政治、军事中心,并迁部分殷民于此,派八师兵力(一师为两千五百人)监守之。从此西周就有了两个都城:首都镐京又称西都或宗周;陪都洛邑即东都或成周。同时,周公又进一步大行封建,以使诸侯国屏卫周室。鉴于武庚叛乱之教训,东征后虽然仍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但另封武王弟康叔于殷都附近,是为卫国。另封武王弟召公之子于燕,封成王弟于唐,封周公之子于鲁,封姜尚于齐。后来长江流域、西方之地也都建了封国,如吴、楚、秦等等。
经过周初的两次分封,形成了以王畿为中心,众多诸侯拱卫周王室的局面。王畿是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区,武王时已经计划将周的王都建于洛水与伊水之间的地区,但没有来得及兴建就去世了。周公东征以后,就按武王的计划修建了洛邑(河南洛阳市东),把那些殷顽民迁移到这里,加以监视。
周又在附近建王城(今洛阳市内),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这样,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谓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地方,称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成周。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余里,王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显著的增强,成为控制全国的基地。周朝在王畿(甸服)之外有侯服、宾服、要服、荒服,侯服就是指诸侯国所分布的地区,侯服之外,就是一些关系比较疏远的旧国或其他少数民族部落。
在众多的诸侯中,尤以东方的齐、鲁,北方的晋、燕,中原的卫国最重要。
- 释丘第十《释丘》也属于地理学范畴主要解释自然形成的高地的名称[图]
- 对人才的考察应当这样的审慎不详察则选才任官就会没有秩序各种政[图]
- 孔子说“跟随我在陈、蔡两国间受困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这里了”[图]
- 要说起正月的来历还要从初月说起每逢江山易主新朝天子总要破旧制[图]
- 四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图]
- 驿站的人见胡衙内行凶打人就赶紧到县衙报告知县这知县便是有名的[图]
- 夏商周是为后人盛称的朝代这三代始祖的母亲全是不夫而孕夏禹的母[图]
- 古时候人们对言行着装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魏晋时期在别人面前脱帽[图]
- 挶(jū)耳病?(miè)眼眶红肿鼽(qiú)、窒都指鼻道堵[图]
- 正文二、服饰形式长冠又叫斋冠高寸广寸用竹皮编成内框外面罩有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