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没有史料能够直接证明《孙膑兵法》所说的这八种阵法就是当时普遍采用的战阵,只能推测这应该是作战经验的总结。秦汉以后的步兵战阵的情况也相当模糊,只有唐朝杜佑《通典》一书记载的唐朝名将李靖的一些语录,使我们可以得知唐朝步兵的主要战斗队形。
李靖的阵法被后人总称为“七军六花阵”。其基本的战斗单元是“队”。和古代的方阵不同,李靖将以近战格斗为主的步兵“队”阵型改为锥形,每一队的“队头”站在全队最前列,身后是旗手“执旗”,旗手后面是两个护旗手“慊旗”,以后是五排步兵,按照、、、、人排列,每排比前排多一人,使每一个前排士兵能得到在侧后方两个战友的支援。“队副”站在全队最后,“执陌刀,观士兵不入者便斩”。显然这是一个在向敌军发起进攻时的阵势。队与队组合成一个大的战阵,一般情况下为横阵,第一线排列“战队”,每三个队组成一个三角形的大队,突前的队为“战锋”;第二线步兵兵力略少于与第一线,排列“驻队”,以队为单位占据第一线大队与大队之间的间隙位置,并在两侧部署兵力相当于驻队一倍的骑兵队;第三线部署“奇兵”(预备队),以队为单位横向展开,兵力略少于第二线。
如果是在山地作战,横阵难以展开,李靖主张将进攻阵势改为“竖阵”。将弩兵、弓兵、战锋分别编队,依次一一竖向排列,后方并列驻队,一齐闻鼓声发起冲锋。显然是企图依靠弩、弓兵密集发射箭矢打开缺口,战锋队乘势向前格斗;如果进攻受阻,第二波再如法炮制。
李靖以万人、其中.万人为战斗兵的部队为例,主张编成七个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左虞侯军、右虞侯军。中军是指挥部所在地。作战时可以将七个军成一字形排开为“横阵”,每个军按照上述基本阵法排列阵势,军与军之间有间隔,中军位于中央,并在最右方部署“奇兵”。这是一个可以机动的基本阵势。在追击战时可以改为“雁行阵”,以右虞侯军突前,两边梯次排列其余六军。在驻扎以及防守时可以将中军位于中央,其余六个军环绕中军部署,这被后世称之为“六花阵”。
历代最重视阵法的莫过于宋朝。宋朝最大的军事威胁始终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骑兵,而宋朝因为丧失了放牧马匹的优良草场,一直组织不起像样的骑兵与之抗衡。为了在野战中取得优势,宋太祖亲自制作了“御制平戎万全阵图”,试图以绵密纵深的阵势来抵御骑兵的冲击。这个阵法是一个空前的大阵,以万多名步兵组成三个方二里的大方阵,每个方阵周遭每五步就排列大车一乘、步兵人,多乘大车围起的阵地内还有名步兵为预备队。在这三个大方阵外部署骑兵,前、后两阵各骑兵,东、西稍阵(即两翼)各万骑兵。总兵力达到万多人,展开的正面宽达里。这个阵势似乎是要等对方骑兵先进攻,再来后发制人。这张阵图算是宋朝皇帝的传家宝,代代相传,可是显而易见的是,总是力求按照这张阵图去作战的宋朝军队既没有能够“平戎”,也没有能够“万全”,北宋初期对辽、西夏的战争史几乎就是一整部败仗记录。
北宋后期的《武经总要》一书记载了当时宋朝军队使用的一些主要的阵法,号为“本朝八阵”。该书以指挥.万人的军队(人为队,共队步兵,队骑兵)为例,图示了这八种阵法。其基本的阵势是四方形的方阵。组成“牝阵”时,左右两翼向前伸出一支小部队,比前代的倒八字的“箕阵”要保守得多。组成“牡阵”时,前军以弓、弩队为首,以下战锋队、战队依次展开,形成锥形攻击阵势,而主力仍组成四方的阵势。组成所谓“冲方阵”,实际仍然是四方形的方阵。组成“车轮阵”(也就是“圆阵”)时,与唐“六花阵”相仿,排列六边形的阵势。“罘阵”是将前、后军展开为横队,主力在中央为纵队,横队搜索,主力突击。“雁行阵”是八字形的阵势。“容辎重方阵”,是防守的阵势,将辎重车辆围护在中央。总的来看都是以密集、但机动性较差的步兵方阵为主体。
南宋初年吴磷在今陕甘一带组织防御,为对付金军骑兵冲击,又设计“迭阵”。作战时以铁链连接的拒马挡在阵前,第一排为长枪兵,坐在地上,树起长枪以屏障身后的弓箭手;第二排为最强弓手,第三排为强弩手,采用跪姿发射;第四排为神臂弓手,采用立姿发射。敌军至百步内,神臂弓发射,步距离时,强弓、强弩齐射。然后两翼骑兵转到阵前掩护第二拨步兵上前列阵。这一战术以步兵轮番上前发射箭矢来代替贴身肉搏,收到一定的效果,年吴磷就以迭阵在剡家湾(今甘肃天水东北)打败呼珊率领的万金军。
明朝时火器开始大量装备军队,对于传统步兵战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头脑的指挥官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火器的作用。其中最成功的是戚继光,他改革了传统的步兵战斗队形,并且能够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敌军采用不同的步兵战斗队形,使传统的步兵战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倭寇作战时,戚继光注意到倭寇擅长短兵近战格斗以及伏击、奇袭战术,针对敌军这一特点,他设计的基本战术是以长兵顶住敌军,不让敌军的快刀发挥作用,并将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结合在一起,随时可以投入战斗。他编练的“戚家军”每伍由两个长枪兵、一个狼筅兵、一个锐钯兵、一个藤牌(或长牌)兵组成,两个伍组成的队由一名队长指挥。平时行军队形号为“鸳鸯阵”(两列纵队):两个藤牌或长牌兵在前,队长居右侧指挥,后面依次是两个狼筅兵、四个长枪兵、两个锐钯兵。分伍为单列纵队行军,也是同样的顺序。在遭遇倭寇突袭时,两列纵队即展开排列为“三才阵”的横队:队长居中,两边由狼筅护卫、身后两侧是锐钯兵支援,两边各有一组由藤牌或长牌并护卫的长枪兵,这样的阵势使倭寇被狼筅顶在远处无法靠近,无法使用快刀,相反会被长枪戳伤;一列纵队展开“小三才阵”:狼筅兵居中、两侧为长枪兵,藤牌兵及锐钯兵分守左右两翼。在足以展开的地形上,遇有敌情全军集结,中军居中,各营分别组成×(队)的方阵占据中军前后左右位置,形成十字形的阵势。前营向前方发起攻击时,左右两个营分别从两侧包抄敌军,后营分队插入前营各队之间的间隙,增加攻击密度。如果是在预设阵地与敌军作战,在前方两侧设鸟枪伏兵,三个营大致成钝三角,中军居中后方策应,引诱敌军发起攻击后,伏兵猛烈射击,全军出击,割裂敌军予以歼灭。如果战斗不利,也强调各营、各哨、各队要相互接应,逐次掩护。